【创建要闻】
2022年度全省新建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工作培训班在张掖市举行
6月14日,2022年度全省新建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工作培训班在张掖市举行。省文明办分管领导出席,全省各市州文明办和教育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科室负责人、新建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学校校长和专职辅导员代表等参加培训。
会议指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对于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双提升”,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会议强调,下一步要围绕“突出立德树人,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立足全面发展,着力推动改进创新;着眼常态长效,持续推进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抓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运行管理。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学校少年宫发展,使之成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坚持以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促进文明校园创建,带动农村学生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要坚持以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提升乡村学校少年宫育人功能,推动乡村学校少年宫规范建设、合理运转、制度健全、保障到位,不断提升建管用水平。要拓展延伸功能,围绕助力乡村振兴、培育文明乡风、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乡村学校少年宫发挥更大效用。
会议通报了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调研督查情况。省文明办相关处室负责人就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相关政策进行专题辅导,省教育厅“双减”专班负责人结合“双减”课后服务,就乡村学校少年宫运行提出要求。
培训班期间,参会人员现场观摩了甘州区党寨镇中心学校、思源实验学校和大成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对乡村学校少年宫阵地建设、标志标识、运行机制、社团建设、活动开展、特色培育、师资培养等进行了广泛交流。(甘肃文明网)
【创建动态】
敦煌市“三结合”整治车辆乱停乱放顽疾
非机动车辆乱停乱放是城市治理中的顽疾,也是创城工作中的一大难点。今年以来,敦煌市执法局、公安局等职能部门多方联动,各单位、各社区积极配合,强化管理和服务双管齐下,以实际行动解决电动车自行车乱停乱放、占用公共道路(场所)、破坏市容市貌等问题隐患,全市掀起了规范与整治非机动车辆乱停乱放的热潮。
“点面”结合重点施治。市执法局安排街面班组对阳关中路、沙州南路、西域路、鸣山路等辖区主干道进行巡街大排查。安排区域班组重点对店面人行道及背街小巷发现的非机动车乱停放现象及时予以整治。在大排查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手机一条街、小北街、义乌商贸城周边等非机动车数量多、乱停放现象频出的重点部位,做到有的放矢。截止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1500余人次,纠正制止乱停乱放现象235次。
“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一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组织志愿者开展了两期“清障”志愿服务活动,将乱停放和压占盲道的非机动车移放至划定的停放线内,遇到乱停放的市民及时劝导教育,逐渐规范其停放习惯,主观上进行疏导。二是市执法局按照“合理布局、规范停放、方便市民”的原则,增加设置规范的非机动车停车位,引导市民自觉主动做到停车入位、规范有序。三是沙州镇联合市交警大队、执法局等部门在辖区内开展“僵尸车”清理整治专项行动。
“管治”结合长效常态。在集中开展车辆乱停乱放专项大整治行动的同时,充分发挥市民义务监督团、干部群众的监督作用,对车辆乱停放占用公共道路(场所)、消防车道等不文明行为及时进行监督举报。市执法局通过精细分工、网格管理、集中划线、定期督查等有力措施,巩固整治成果,在全市形成了治理车辆乱停乱放的长效监督机制。此外,大力倡导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开展非机动车“随手扶”行动,及时主动将路边无序停放的电动车自行车搬一辆、扶一把,规范一片,并将“随手扶”服务行动贯穿到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始终。(中国甘肃网)
【经验交流】
长春九台:创新文明实践“八字工作法”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长春市九台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创新“八字工作法”,形成党建促实践、城市带乡村、骨干带群众的文明实践有效路径。
三级班子“领”。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发挥区、乡镇、村党组织班子的引领作用,牢牢掌握文明实践工作主动权、主导权。三级班子成员落实“管行业必须管文明实践”的要求,把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任务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三级班子成员下沉一级包保所(站、点),联系一个文明实践项目,带头参与文明实践。
志愿服务“帮”。成立九台区志愿服务联合会党总支和各协会党支部,加强组织领导。全区共组建志愿服务队448支,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的村和社区达100%。积极协调省、市两级资源下沉,参与共建的域外科研院所、机关单位、社会组织达163家。
百姓需求“引”。开展“千名干部下村屯、万名党员进农户”活动,征集梳理出7大类100个群众性需求,有计划地提供服务。通过线上“云平台”、线下“菜单入户”方式,调度资源满足群众合理化需求。
基层能人“带”。通过群众推荐、实地调研,挖掘各类基层能人5000余名。中心举办16期培训班,培训骨干900余人。所、站举办培训350余场,能人队伍不断壮大。
品牌项目“聚”。策划“理响边台”“五美服务乡村行”等区级项目169个,汇聚各行业“暖冬行动”“以案释法”等有影响力的项目280个,孵化“微光助学”“七彩小屋”等社会力量参与的优秀项目39个,培育“农民马拉松”“李鲜花工作坊”“三江好农民剧社”等农民自发开展的项目15个。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健康守护”乡医培训、“爱心战疫”心理咨询等专项志愿服务项目160个,参与人数达15.3万人次。
政策资源“融”。摸清全区1790个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情况,打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和区政务服务中心,在新型农业合作社、非公企业建立文明实践基地,形成1个中心、17个所、316个站、566个点的四级联动体系。
创新机制“推”。发挥区委常委会、文明实践中心联席会作用,形成中心主导、成员单位联动,协调统一、整体推进的格局。研发云平台,形成中心制单、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团队接单、多元评单的机制。区财政每年列出专门预算500万元用于中心建设,出台《九台区社会团体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支持和奖励办法》,形成保障激励机制。
基层群众“享”。围绕“看组织意志是否体现、看群众是否唱主角、看影响面和参与度、看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看社会成本和回报、看教化功能是否完全释放”建立评估指标,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标准。
试点以来,九台区聚焦传播新思想这条主线,推出“理论转换厨房”,一大批理论宣讲骨干常年活跃在社区、村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注重将理论宣传融入到各类志愿服务中去,设计群众易于参与、乐于参与、便于互动的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接受教育。一些群众从理论普及的受众变成理论宣传员,把宣传宣讲政策、关心国家大事作为一种时尚,形成良性循环。(中国文明网)